微塑料,被定义为粒径在1μm到5mm之间的微小塑料碎片,来自于各种塑料制品的分解,如塑料水瓶、外卖盒等,广泛存在于土壤、水和大气中,并且能够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,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。

以往大量研究表明,微塑料已广泛浸入人体,包括肠道、血液、肺、心脏、大脑、胎盘、生殖系统等。目前,尚不清楚微塑料是否会改变人类肠道菌群。

近日,在UEG Week 2025大会上,发布了一项题为" Microplastic-induced alterations in 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ism:Insights from an ex vivo bioreactor model "的研究成果。

这项研究首次使用人体样本发现,微塑料会改变肠道菌群和其代谢,其中一些变化模式与结直肠癌和抑郁症相似,表明长期摄入微塑料可能增加疾病风险或进展。

在这项研究中,研究人员分析了microONE项目,使用五名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本,进行体外培养,并露于五种常见的微塑料中,包括聚苯乙烯、聚丙烯、低密度聚乙烯、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,浓度分别对应人体暴露量的类似值,以及更高剂量,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。

结果发现,与对照组相比,尽管暴露组的总细菌数量和活细菌数量基本保持不变,但是,暴露组培养物的酸度持续显著增加,这表明它们的代谢发生了改变。

进一步分析发现,不同微塑料会导致细菌发生特定的变化,某些关键的细菌科属会根据微塑料的类型而发生丰度变化,包括毛螺菌科、颤螺菌科、肠杆菌科和瘤胃球菌科等,尤其是在对营养代谢和肠道稳态起关键作用的芽孢杆菌门中。

对代谢物分析发现,与上述发现的酸度持续增加一致,且某些微塑料改变了戊酸和5-氨基戊酸的水平,这两种重要的短链脂肪酸与肠道健康息息相关。

此外,不同微塑料类型还会改变赖氨酸或乳酸水平,表明微塑料对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多方面影响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细菌和其代谢的改变,与此前在抑郁症和结直肠癌等疾病中发现的模式相似,表明微塑料暴露可能增加疾病风险。

对于其中潜在的机制,研究团队指出,微塑料可能通过物理或化学途径来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,从而引发一系列生化变化。

总而言之,这项研究首次通过人体样本,揭示了微塑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,提示我们应减少接触,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不利影响。